假院士频现暴露社会诚信危机
最近,深圳、广州警方接连通报抓获假院士、假军人案件,河南郏县也曝出”俄罗斯天然科学院院士”苏文身份造假事件。这些假院士们为何能堂而皇之地招摇撞骗多年?在信息如此发达的今天,识别一个假身份并不困难,但为何这些骗子仍能屡屡得手?谁在给假院士们提供表演的舞台?这一现象背后反映出的社会诚信危机值得我们深思。
从阮某平到余某翔再到苏文,这些假院士们的骗术并不高明,有的甚至只要上网简单搜索就能戳穿。但令人不解的是,他们却能长期活跃在各种高质量场合,甚至与政府部门、企业合作。这不禁让人想问:我们的社会监督机制到底哪里出了难题?
功利主义成假院士温床
深入分析不难发现,假院士现象之因此屡禁不止,根本缘故在于社会上的功利主义风气。”唯帽子”论的盛行让头衔成为衡量一个人价格的唯一标准,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政绩工程,企业为了营销宣传,都热衷于找”名人”站台背书。在这种气氛下,核实身份真假反倒成了次要难题。
试想一下:如果一个项目能带来几十亿投资,谁会去较真核实所谓的”院士”身份?正是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,为假院士们提供了生存空间。一些单位明知对方身份可疑,却抱着”宁可信其有”的态度,甚至主动配合演出。这不是在给假院士搭舞台是什么?
监督缺位让骗子有机可乘
除了社会风气难题,监管机制的缺失也是假院士横行的重要缘故。目前各类会议、活动的组织方往往缺乏严格的身份核查流程,相关责任主体不明确。骗子们正是钻了这个空子,在不同场合间流窜作案。
更值得警惕的是,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在招商引资时,为了追求政绩,对所谓的”高质量人才”来者不拒,放松了资格审查。苏文能在郏县以”院士”身份活动多年,当地政府难辞其咎。如果每个环节都能严格把关,假院士们还会有表演的机会吗?
铲除假院士需标本兼治
要根治假院士现象,必须多管齐下。短期内,需要完善各类活动的审核机制,明确打假责任主体,建立黑名单制度。但从长远来看,破除形式主义、改变”唯帽子”论的价格观才是根本。
只有当社会不再盲目崇拜头衔,当政府部门不再追求表面政绩,当企业不再依赖名人效应,假院士们才会失去生存土壤。这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,重建诚信价格体系,让真正的人才得到尊重,让骗子无处藏身。
假院士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:一个健壮的社会不能靠虚假的光环支撑。让我们从自身做起,擦亮眼睛,共同守护社会的诚信底线,让那些给假院士搭舞台的人无机可乘。